1, 周勃(西汉)
要论起西汉开国将领的功勋,周勃肯定无法和韩信等名将相提并论,如果说汉初三杰以及英布等人都是汉朝建国的谋略家的话,那么周勃则可算是汉朝开国的急先锋。从沛县起事开始,老周就跟随刘邦南征北战,可称是刘邦军中最老的班底。史书上对刘邦屠杀功臣大书特书,而事实是,刘邦对待如周勃这样最早跟随他打江山的“发小”还是比较厚道的,他不信任的,恰是那些半路加入的勇将们。从刘邦灭秦到楚汉争雄,老周的军队始终是汉军的开路先锋。从三秦会战到成皋会战的关键战役中都立下大功。老周此人,表面粗犷,鄙薄书生,作战勇猛,看似是憨厚可爱的粗人一个,实则谋事周密,粗中有细。而这一点,也只有刘邦看得透,很早就认定他将来会是扶保刘氏江山的关键人物。论军事才能,老周并非是如韩信这样的谋略帅才,但也可以算是一个称职的将才,这也是刘邦对他始终放心的重要缘故。象周勃这样军事才能中上之资而又忠心耿耿的臣子,既不会对刘家的权位造成威胁,更能在关键时刻承担起保卫皇族的重任,刘邦留下周勃,是他为刘家江山做的最聪明的一件事。刘邦去世后,吕氏势力日益坐大,周勃充分发挥了他“能装”的特点,装傻装憨,让吕氏势力对他轻视,却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夺取了军队指挥权,这才株杀了诸吕势力,保全了刘汉的江山。此时的老周,扮猪吃老虎的本事已经炉火纯青。然而功高震主的忧患还是发生了,靠周勃拥立大功即位的汉文帝先是削夺了周勃的官职,让他归乡养老,不久以后又派廷尉调查他谋反的传言,幸好有文帝的老妈薄太后说情,老周才躲过了一劫。不过归根到底,还是老周本人谨慎小心的做人方式救了他。可惜他的儿子周亚夫虽然军事才能远胜过他,做人却失败的很,最终落得在七国之乱后被汉景帝逼死的下场。
2,耿弇(东汉)
同样是一代名将,同样是开国功臣,东汉开国名将耿弇的下场可比西汉第一名将韩信好太多,韩信位及人臣,却仍免不了兔死狗烹,耿弇平山东,灭张步,征隗嚣。东汉王朝一半以上的国土都是他打下来的。说他功高震主一点也不过分,可比韩信幸运的是,老耿遇到了一个好老板—光武帝刘秀。刘秀曾对老耿说:“朕终不使耿弇为淮阴也”。事实也证明了刘秀是个讲信诺的人,终东汉一朝,老耿家世代富贵,出了大将军二人,将军九人,卿十三人,娶公主三人,列侯十九人,中郎将、护羌校尉及刺史、二千石数十百人,与汉共兴衰。与刘邦的多疑猜忌相比,刘秀的胸怀简直象个君子。东汉王朝的开国功臣在建国后基本都是高官厚禄,基本没有发生如西汉时那样功臣遭屠戮的惨剧。不过这也确实归功于老耿家比较会来事,想帝王之所想,早在征讨张步的时候,老耿家就主动把兄弟子侄送到刘秀身边做人质,以示自己忠心,而在东汉建国后,耿弇更是主动交出兵权,安养于家。比起西汉开国初功臣飞扬跋扈的情景,东汉的名将们都可以算是低调的可以了。没了牙的老虎碰上了胸襟宽广的主人,皆大欢喜的结局当然是正常的。
3,贾充(西晋)
要说耿弇的结局首先要归功于他会做人的话,贾充的结局可有理由让一干冤将大鸣不平。作为西晋王朝的老臣子,贾充辅佐了司马氏父子三代人,司马懿韬光养晦的时候,贾充是第一高参。司马家夺权的时候,地方曹氏家族的造反基本是贾充去镇压的,曹末帝放手一搏的时候,也是贾充派人要了他的小命,为司马氏的上台立下了泼天大功。偏偏这个人也一点不低调,在朝廷里飞扬跋扈的可以,看谁不顺眼,想整谁就整谁,有时候连年轻的司马炎的帐也不买,西晋征吴的时候,贾充自恃老臣身份极力阻挠,惹的司马炎大发脾气,放到朱重八或者刘二汉的手上,老贾估计有九条命也没用,可司马炎发完了脾气后,也仅仅是发了道诏书申斥了他一番,平吴胜利后,还专门派人送金帛抚慰他。也没见给老贾来个“秋后算帐”。三年后老贾病故于家中,说来说去,只能说司马炎是个重感情的人,当年司马昭立太子时,正是贾充的坚持,才使司马炎被扶上位。而司马炎对这位“贾叔叔”也一直心存感激。恶狗遇到了好主人,只能说是老贾命好了。不过报应还是应在了下一代身上,几年后,老贾的女儿贾南凤成了晋惠帝的皇后,把西晋王朝祸害的乌烟瘴气,直接搞得二世而亡。最终在八王之乱的战火中,老贾全家也最终没逃过被整族屠戮的命运。
4, 韩擒虎(隋朝)
隋朝的四大开国名将(贺若弼,韩擒虎,高颖,史万岁)中,韩擒虎无疑是结局最好的一个,其他的三人,基本都在日后隋王朝权力斗争中惨遭株杀,惟独韩擒虎独善其身。在隋朝统一南北的战争中,韩擒虎可为第一功臣,平灭陈朝,俘虏陈后主,都是老韩的赫赫战功。韩擒虎此人,是真正文武双全的将才,天生武功好(据说十三岁就擒杀过猛虎),书也读的好,并且懂得读书抓主题(读书通大略而不寻字抠句),这也养成了老韩用兵持重富有将略的特点,最善于以最小的损失换取最大的胜利,比如灭陈的时候,他避实击虚,率先攻克建康,擒拿陈朝末帝,而另一路贺若弼的隋军却还在费牛劲的攻城。这也造成了灭陈之后,贺若弼因不服韩擒虎的功劳,与韩擒虎争功对韩擒虎拔刀相向的情景。不过恰是因为读书多的缘故,老韩对于历代功臣的下场自然是感同身受,因此也养成了他在官场上气度宽宏的特点,面对贺若弼的挑衅,老韩以理辩理,却并不在封赏问题上斤斤计较。灭陈后,老韩因为纵容士兵不法的缘故被隋文帝剥夺了赏赐,老韩却泰然处之,并未象贺若弼那样上窜下跳。而在政治斗争中,老韩也属于那种只知低头干活不知抬头抢功的人,在灭陈之后的几年里依然兢兢业业,为隋朝防备突厥,成为突厥最害怕的隋将,也避开了朝堂上敏感的政治纠纷。与之相比,其他的三大开国名将就没这么幸运了,高颖和贺若弼都因开罪于隋炀帝而被害。史万岁因被诬陷卷入废太子案而遭隋文帝杀害。之所以同人不同命,除了老韩去世过早的缘故外,为人处事上的气度也无疑是重要原因。老韩去世后,其子参与杨玄感谋反案,失败后不知所终,而深得老韩兵法真传的好外甥李靖,则成了唐朝代隋的急先锋。老韩若泉下有知,不知会做何感想。
5,李靖(唐朝)
身为唐太宗李世民旗下的一代名将,李靖在唐朝的开国战争里指哪打哪,所向无敌。连盛极一时的突厥都是被他一战平灭,威风八面的突厥可汗硬是被他逮到长安吃了牢饭,立了如此惊天大功,不被猜忌显然是不可能的,就算是襟怀坦荡的李世民,也不可能对这样的功臣一点怀疑都没有。事实上终贞观一朝,对于李靖的流言蜚语也是长时间没停过,先是平灭突厥后,御史萧禹等人就弹劾李靖治军无方纵容抢掠,搞的打了胜仗的老李先被唐太宗一通呵斥。后来征讨吐谷浑胜利后,又有人弹劾李靖横行不法。其实与其说这是小人陷害,不如说这是唐太宗的御人手段而已。打个巴掌给糖吃,就看你听话不听话了。还好老李是个很懂进退的人,他保身最大的手段就是“能忍”,战场上是人见人怕的勇将军,生活中却是个谦虚朴实的好好先生。御史弹劾他他能忍,候君集等人诬陷他他能忍,甚至平日里和人在公共场合发生冲突,也必先退让三分。受了窝囊气的时候也不辩白,干脆利落的交出兵权闭门谢客。国家征召的时候立刻慨然而出,受命于危难,十足的一个任劳任怨的老黄牛形象。于是忍来忍去,当年那些飞扬跋扈的政敌们不是犯事就是得罪,惟独低调谦虚的老李善终于家。俗话说伴君如伴虎,李靖在老虎身边装了几十年黄牛,最终没被老虎吃掉,着实不容易啊。
6,曹彬(北宋)
要问北宋开国第一名将是谁,那自然非曹彬莫属,评书里把老曹称做北宋的“文武双状元”,虽然有夸大之嫌,但老曹能打仗确是事实。南唐和后蜀都是他平灭的,而且这个人心肠恁好,很少纵容士兵抢掠,并且在这个事上能做到既不得罪百姓也不开罪同事。比如打南唐的时候,他故意装病,让众将在他病榻前发下誓言,绝不滥杀滥抢,这才大军开拨。宋朝开国的赵氏兄弟对曹彬都是恩宠有加。不过他最大的本事还是在于“能混”二字上,自古以来,武将立大功而得罪小人,已经是朝堂里的寻常事,曹彬奇就奇在即使和小人也能保持非常好的关系,比如有个田钦祚,是宋军里出了名的会打小报告整事的人,别人惧他老曹偏偏不惧,征蜀的时候主动把他带到身边。后来老曹才解释:对付这种人最好的办法,就是打仗的时候把他带到身边,分他点功名堵他的嘴。做人能混到这份上,曹彬不飞黄腾达也难。宋史里称曹彬“宽厚淳朴”,其实光靠宽厚淳朴,是很难在官场上立足的,得象老曹这样,想小人之所想,时刻会来事,才终能立于不败之地。
7,吴璘(南宋)
单以开国功勋来论,吴璘与岳飞一样,都是再造宋朝的功勋人物,如果说岳飞是南宋最优秀的进攻型将领的话,那么吴璘和他的兄长吴阶就是南宋最优秀的防御型将领,宋金战争时,正是他在川陕战场接连挫败金军的进攻,才为南宋彻底稳固住了战线,并为岳飞的北伐创造了条件。而连接南宋生命线的川陕防线也在他的打造下成了北方强敌难以冲破的铜墙铁壁,即使在百年后的宋蒙战争中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比岳飞的蒙冤身死,吴璘则一生富贵,手握重兵,在宋金和议后又享受了几十年的和平时光,终以新安郡王的爵位善终于家。究其原因,一者当然是老吴比较会做人,在涉及个人安危的“和战问题”上从来都是谨慎小心,绝不枉发评论,一切行动都坚决“听指挥”,自然是让猜忌心甚重的宋高宗感到放心。另一个原因却是,老吴长年镇守在川陕前线,一面避开了朝堂上的是非旋涡,另一面,川陕战场的重要地位,也使宋朝统治者不可能轻弃这位善于防守的方面大员。还有一点至关重要,对比岳飞韩世忠的部队,老吴手下的川陕兵更具私家军性质,从高级将领到中层将校几乎都是由吴家宗族子弟垄断,不管是打仗还是官场斗争都死抱成团。在重文轻武的宋代,这种情况只能说是宋金战争时代的特殊产物了。这样的团队自然让宋朝皇帝不敢轻动。评书里的杨家将是虚的,宋金战场上的吴家将却是实打实的,真个是手里有枪,心中不慌。老吴去世后,川陕战场的吴氏势力已渐成尾大不掉之势,并险些在孝宗时期酿成军变,着实惊出了宋朝君臣一脑袋冷汗。
8, 张弘范(元朝)
要问谁是南宋王朝最后的掘墓人,答案不是如伯颜等蒙古名将,却恰恰是这位叫张弘范的汉人。南宋都城临安是他打下来的。赵昰的东南小朝廷是他扑灭的,最后的崖山战役,也是他全歼了张世杰的水军,迫使宋朝君臣跳海自杀,终于替元朝政府拔掉了宋室皇朝的最后一颗小苗,可谓是对元朝政府居功至伟。单从军事角度讲,老张确实是不世出的将才,他亲手指挥的多场宋蒙战役都可堪称是歼灭战与攻坚战的经典,最后的崖山会战更为后人引为冷兵器时代最高水准的海战范例。这样一个手握重兵又极负军事才能的汉将,不被忽必烈猜忌显然是不可能的。象同样手握重兵的汉族名将史天泽就为保住自己主动交出了兵权。事实上,在元朝建立后,随着统治的日益巩固,忽必烈已经渐渐开始更改了信用汉臣的国策,转而以信用色目人的方式打压汉臣。特别是在阿合马受宠后,元朝廷内的汉人地位更是急转直下,可以想见,假使张弘范活到当时,以他的汉人身份与背景,估计日子也好过不到哪去。不过老张毕竟运气好,崖山之战后不久就染病身死,躲过了忽必烈时代汉儒与色目人之间一次次血腥的权力斗争,实在是干的好不如死的早啊。
9, 汤和
说实话,能在唐宗宋祖手下讨活路的功臣并不稀罕,能在朱元璋的眼皮底下寻个善终,才是真正的奇迹。朱元璋屠戮功臣的史实已是耳熟能祥,可汤和偏偏能在一次次政治浩劫中安活下来。老汤与朱元璋的关系不一般,他不仅仅是老朱的功臣,更是老朱的“发小”。童年时和朱元璋一起放牛,青年时正是他的一封信把窝在破庙里讨生活的朱元璋拉上了造反之路,才有了穷小子变皇帝的神奇过程。朱元璋濠州投军时,汤和还是朱元璋的上司,可从那时候开始,老汤就对朱元璋必恭必敬,成为朱皇帝最早的铁杆亲信。以汤和的履历和地位,在建国后他不可能不招致朱元璋的猜忌,但汤和的优点正是他这种“识时务”的判断力与处事方法。对比明朝建国后蓝玉的飞扬跋扈与胡惟庸的弄权,汤和却基本做到了与世无争,实为老资格元勋的他极少炫耀自己的功劳,更不参与功臣之间种种争权夺利的敏感斗争。元朝灭亡后,汤和是第一个主动交出兵权的将领,后来倭寇扰边,又是汤和受命戍守山东沿海,确保了明朝海疆的安全,功成后毫不争功,把朱元璋的赏赐分给故交后归养故里,这种与世无争的态度也使老朱终于对他放下了戒心。老资格的汤和在明朝建国后的官位远不如许多功臣那样显赫,而他的结局无疑却是最好的,说起这位老好人的一生,真让人感叹吃亏就是福啊。
10,洪承畴
南明名士夏完淳被俘后痛骂洪承畴的典故可谓是尽人皆知,但单以清朝开国而论,洪承畴确为清朝坐稳江山的功勋人物,清军入关的基本战略是他制订的,南明的反抗烈火也是他主持扑灭的。特别是他在江南等地区软硬兼施的施政方略,为清朝统治者坐稳江山起了重要作用。其实在永历政权败亡以后,清廷内前明汉臣的日子就成了王小二过年了,吴三桂等手握重兵的地方军阀自不必说,如洪承畴这样的内阁大员也日益受到猜忌。顺治十六年,永历政权覆灭后,时任南方五省总督的洪承畴也被以“目疾”的理由召回京修养,解除了他专镇一方的大权。且并未给他任何的封赏。老洪历经明清两朝,久历宦海沉浮的老官僚,自然闻得出这其中的政治风向标。返京后的老洪一直称病在家,基本不过问任何政事,到了康熙元年,随着顺治的去世和满洲四大臣的辅政,老洪深知自己的政治生命已经彻底结束了,于是就很识趣的上书告归。并于三年后病逝于家。对于老洪来说,保全自己的原因不仅仅在于他激流勇退的精神,更在于他死的恰倒好处。八年以后,云南王吴三桂举兵造反,爆发了震撼清廷的三藩之乱,而当初吴三桂之所以能够镇守云南,恰是老洪在永历政权败亡前向清廷建议的结果。倘若老洪当时还健在的话,恐怕也是难脱干系。和张弘范一样,老洪也确实是一个死的是时候的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