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注册会员  本站免费电影 留言板  繁體中文

 

您现在的位置: 陈鹏个人网站 >> 电脑应用 >> 网络应用 >> 网络安全 >> 正文
 

   
专 题 栏 目
相 关 文 章

500元不白花 4年前老平台
六项注意! 教你走出音箱
教你查找垃圾邮件真正发
三大绝招教你识别翻新主
教你巧妙去掉EXCEL文档中
搜狗拼音教你认识生僻字
如何在第二显示器上欣赏
如何把自己从好友的QQ中
教你四种IE浏览器的另类
教你如何查看计算机的硬

 
教你如何防范局域网里的“内鬼”           
教你如何防范局域网里的“内鬼”
作者:陈鹏 文章来源:eNet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9-11 23:17:11
 




 

西方有句俗语:堡垒常常从内部被攻破。

  古人教育我们:外敌易躲,家贼难防。

  人是这样,信息安全亦然。

  随着Internet飞速发展,信息系统已是各行业的必要组成部分,因而内部网络如何搞好管理,确保网络安全运行,成为一个备受关注、值得研究的话题。

  现况:内网安全 不容乐观

  长期以来,对于信息安全问题,我们通常认为安全问题主要源于外面因素,于是大家都希望在互联网接入处,把病毒和攻击挡在门外,就可安全无忧,殊不知,安全是无内、外之分的。有许多重大的网络安全问题正是由于内部员工引起,例如,在员工浏览色情网站、利用即时通讯和访问购物网站的时候,一些间谍软件、木马程序等恶意软件就会不知不觉地被下载到电脑中,而且这些恶意软件还会在企业内部网络中进行传播,不仅会产生安全隐患,而且还会影响到网络的使用率。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企业的机密资料、客户数据等信息可能会由于恶意软件的存在,不知不觉被盗取。

  相对于来自互联网的威胁,内网安全的重点是数据和信息的安全,而这些数据和信息,才是企业真正有价值的资源。数据安全的风险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数据本身是否安全,也就是说数据是否加密;另一方面,在于是否得到授权的人访问了这些数据和信息;从风险的这两个方面来看,数据加密和身份认证是目前适用于内网安全防范的主要技术手段。

  策略:多方防御 保障安全

  对电脑硬盘进行加密保护,可以降低信息被非授权者利用的风险。硬盘加密应采用业界公认的加密算法(例如AES 256位长度密钥),对硬盘进行高强度保护。目前的这种保护强度,不会被攻破。在没有经过授权的情况下,硬盘会处于加密保护状态,即使将其连接到其他系统中也无法读取或存储硬盘数据,唯一处理的方式就是将硬盘格式化。采用硬盘加密技术的笔记本电脑,其硬盘上的所有数据被保护起来,大大降低了机密数据泄露的风险。

  硬盘加密产品都需要一个密钥来加密硬盘中的数据,密钥的管理是一个重要的方面。SafeNet的ProtectDrive产品中,提供了一个方便密钥管理的“syskey.bin”文件。在对硬盘进行加密时,此文件将被用做加密硬盘的密钥文件的种子。若没有此文件,将无法移除、无法针对被加密的硬盘做解密,也不能处理密码复原的动作。这样把Syskey.bin交给管理员管理,解决了密钥管理的问题。

  硬盘加密产品通常都提供数据备份和恢复的工具。当硬盘加密信息变更时,此产品将立即进行系统备份。当系统不稳定时,可以使用由数据表文件组成的备份文件来恢复硬盘。

  随着企业信息化工作的开展和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企业信息通过网络沟通、共享和保存。这些信息和数据既包含业务数据,也包括财务凭证、报表以及人事档案资料、公司内部公文,还包括合作伙伴的结算信息。这些信息有些是企业的商业机密,有些用于企业的规范管理,有些用于辅助决策,它们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作用。因此,数据安全成为当今企业安全建设的重中之重。

  双因素认证功能是为了防止非授权者入侵操作系统存取机密数据。只有采用双因素身份认证的方式,才能达到高强度的安全保护。身份认证可以通过智能卡、一次性口令,或者是USB令牌的方式进行,具有更高可靠性。

  通过数据加密和双因素认证来保护数字资产,是防止未经授权泄漏重要电子信息的终极手段。保存有机密数据的移动设备非常容易丢失或被盗窃,而通过公司网络或互联网传输的数据则有可能会遭到截取,对于网上黑客或恶意员工而言,他们了解如何来突破部署在网络周边的安全措施,最终窃取到机密数据。这样,唯一可对其形成阻碍的手段就是:数据加密和双因素认证。

热门推荐 安全使用网上银行的七点建议! 网吧主页服务器的配置详解(图)


【责任编辑 徐洋】

文章录入:陈鹏    责任编辑:陈鹏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Copyright © 2007 - 2009 chenpeng12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有文章,软件等均来自网络收集,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
    鲁ICP备07014697号
    你是本站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