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X-Fi技术标称可能实现的推论分析(二)——MP3文件的还原可能
我们知道,声音的压缩,最常见的是以MP3格式存在的。MP3格式起源很早,这种音乐压缩算法于1987年由德国Fraunhofer协会与Erlangen大学合作开发。几年后Fraunhofer协会将其提交给国际标准机构(ISO),成为MPEG规范之一。
原来MP3的全名叫做MPEG Aduio Layer-3,也就是MPEG声音压缩标准中的第3层。因为这种格式相比较MP1和MP2来说压缩比最高,同时音质也不错,所以流行起来。
到上个世纪末,由于网络的发展,人们对网络共享音乐的迫切需要,让这种格式更加流行起来。而从那个时候开始到现在,网络一直发展着,MP3也始终没有停息,依然被大众所广泛接受——当然这里面还有MP3随身播放器的带动作用不可忽视。
说到了MP3的起源,我们再分析MP3的压缩构成。
MP3格式音乐,通常来讲是在基本保持音频部分不失真的情况下,牺牲了声音文件中部分频段来换取文件的小尺寸。在这里具体指出是哪些频段意义不大,因为不仅不同的编码以及码率会对这个有影响,同时有的编码技术通过在音乐细节丰富处加大采样强度也让上述具有了不确定性。总之,MP3就是在人耳听觉不够灵敏的频段作了删减而得到的音乐格式。
MP3是一种有损压缩
这同样是有损压缩!
那么这种有损压缩是否可以被还原呢?
推理来讲,尽管这个形式不可逆,但是MP3通过技术手段一定程度上得到还原还是有可能的——这句话似乎矛盾,但并非错误。
因为我们知道,声音和图像不同,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在物体振动发声过程中,一般都不会猛然就振动极大或者出现戛然而止的情况——这两种情况并非没有,只是很少——我们拿一个敲鼓的完整动作来说明这个问题:在敲鼓动作中,鼓槌刚刚接触鼓皮,并使鼓皮有了一定形变的时候,鼓皮就已经在自身振动特性下开始振动,当然这个振动并没有达到演奏者的预期,同时鼓槌也依然在惯性与反作用力下压迫鼓皮,使鼓皮继续发生整体的更大形变。在鼓皮被压缩到最大,同时鼓槌离开鼓皮,放任鼓皮自由振动时(这时往往是一般意义上的正常发声开始),鼓皮在振动中逐渐消耗能量,直到静止,同样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从始至终声音的变化都具有传递性,也就是并非倏然而出,忽然而止。
这是自然界能量累积以及释放的惯例。
在一个渐变中,如果我们获得其中有规律的绝大部分,就可以通过技术手段由此还原出另外没有获得的部分。
但是对于声音还不能完全这样讲。
因为声音的不确定性——不同的鼓皮,本身的发声特点就有所不同,不同性质的空气,对鼓皮的振动同样有影响——这是比较简单的例述。
也就是说,声音并不是完全处于理想情况之下的。
但通过统计,我们总能得出一个比较“普适”的规律,这就是我们对于声音还原可能性的思考。
下面是对于创新I600的产品介绍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